產後身心變化
懷胎十月,產婦分娩經歷幾番折騰,秏盡氣血,產後體內多瘀多虛多寒,免疫力處於最弱時候,惡露需時排清。產後母體百節空虛,氣血虛弱,筋脈不暢,容易疲累,身體出現紊亂不適。
產後不適: | |
宮縮腹痛 | 腰背痛 |
脫髮 | 水腫 |
肥胖 | 亂經 |
便秘 | 小便異常等 |
坐月媽媽因角色及作息改變,容易導致精緒波動不穩,感到緊張壓力,需要及時疏肝解鬱,回復輕鬆心情,才能做個從容自在的坐月媽媽。

坐月體質重整
產後坐月期間,身體似乎處於極端弱勢狀態;而坐月的意義,也在於做好產後調理、恢復身體的損傷、以及強化體質。
當產婦體內氣虛氣滯,陰血虧虛,元氣耗損、百脈虛空,整個身體彷彿出現各種千瘡百孔的「缺口」。這些「缺口」有如讓五臟六腑中門大開,虛空的狀態有待被填補,也就是坐月媽媽全力滋補吸收好時機,全面改善體質,去舊迎新。

坐月3階段調理
傳統坐月有很多習俗規範,順應生理機能的恢復期,對証循序調理,坐月可分[I排II調III補] 3個重要階段。
I) 排清惡露階段
胎盤附於子宮壁,分娩時,胎盤自動剝離,子宮壁會出現傷口流血,加上子宮內膜剝落,形成「惡露」。只要子宮復原快,收縮良好,約一個月能將這等污瘀穢物排清。
血性惡露: 一般產後2-3天,帶血腥味,色澤由鮮紅漸轉淡粉紅。
漿性惡露: 產後5-8天,惡露由淡粉紅轉為啡色。
白色惡露: 待10-20天,由啡轉乳黃,排量逐漸減少。
坐月第一階段,即分娩後首7天的「新產期」,應強化子宮復原,避免惡露延長排出。一般自然分娩媽媽的惡露比剖腹生產的為多,排出時間也較長。
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;惡露屬壞瘀穢物,不宜久留子宮,應盡快排清,免防礙氣血循環。小心若惡露排不清,日後容易腹痛、頭暈翳悶及出現其他子宮病變。

II) 滋陰補血階段
出血出汗出力,產婦經歷難以忘懷分娩之痛,氣血極度消耗,元氣大傷,體內各器官系統出現極大變化。產婦體弱,抗病力低,體表毛細孔未全收歛,易着涼,尤其要注意保暖,避免受風寒患感冒。
當惡露漸清,坐月第二階段,對應多虛多寒這普遍產後體質,注重養陰補氣血,促進代謝,增強免疫力,逐漸恢復體力。
III) 大補復元階段
這階段產婦已進入「產褥後期」,即漸漸恢復到懷孕前的生理狀態,可進行大補,鞏固元氣,健脾保腎,強化氣血運行,讓身體盡快回復平衡狀態。
這個大補復元期,同時也是女性一個非常重要改造體質轉捩點,藉此受補良機,將以往偏差的體質弱點扭轉,強化氣血及五臟六腑底子,打好健康基礎。女性元氣足,氣血好,更可提升皮膚的膚質及彈性。
坐月坐得好,養生抗衰老! 這是給坐月媽媽的至理名言。
